生產口罩的港臺比較,表面二分法是臺灣由政府統籌「口罩國家隊」,而香港是由民間力量、商業機制興辦。
內在當然並非那麼簡單。
1月的臺灣,當行政部門警覺疫情爆發將會造成口罩荒之際,參考2003年SARS的因應,除了逐步釋出中央儲備的4,500萬片口罩外,也準備從增加產能著手。
然而當時經濟部實地統計,雖然號稱日產400萬片,那祇是帳面的「產能數據」而非產量 — 因為許多歸類所謂「儲備產能」,部份機器早已老舊或封存,實際日產量僅有188萬片。
從前臺灣就從原材料到生產都是一條龍,祇是一般醫療用口罩過往太依賴中國供應(90%進口),以至連衛福部都是主要訂購中國口罩充當儲備。
於是臺灣做了甚麼?政府與民間廠商攜手,運用本身的產業優勢 — 先確保上流不織布供應充足,限制出口;一面組裝維修封存及老舊機器,那邊廂從外國訂購高週波震盪子等核心組件,增加機器復產;行政院從速撥款提高口罩生產線;產出口罩由中央劃一以平準價全數採購,再按需分配,口罩限制出口,民間限量購買,穩定全國供應。
當然,也要配合科技,先用App標示可以購買口罩的藥店站點,再推出實名口罩購買1.0、2.0等分配方式,在便利國民與均勻分配之間取得平衡。
簡言之,就是政府的超前部署、廠商不計個人利益的加盟、國民配合國家政策及公衛習慣所形成的鐵三角,結合國家的工業實力與國民的向心力,而非純粹用錢就能解決的關鍵所在。
***************
兩個月來,口罩產能終於逐步上升,從188萬片提高至日產1,300萬片,4月20日左右更有望達到2,000萬片日產量。
但這是不夠的。武漢肺炎疫情祇是一時,然後呢?口罩需求驟降,廠商不是要吃西北風了嗎?
也想到這一步的經濟部及衛福部,未來也會在政府採購上高舉「臺灣優先」,在逐步回歸市場機制同時由政府吸收部份產能,減少對中國醫療用品依賴,不忘培養戰略供應。於是參與防疫的廠商不會在事後淪為棄卒,或者不敵市場機制慘蝕甚至倒閉。
故此,「口罩國家隊」並非外國如今紛紛仿傚卻是要無中生有的自主生產(例如法國要到今年底才完成),而是建立在以往產業基礎之上,增加投資及產能效益最大化的布置。
***************
純粹由民間廠商自發生產的話,想像一下香港。
由於特區政府的不作為,民間祇能紛紛從海外郵購口罩自救,盡量減少出門或者製作布口罩應急。後來開始有商家籌劃建立本地口罩生產線。
然而,一來解決不了不同品牌質量各異的問題(即使達到國際認證醫療標準)。
另外,由於不織布(無紡布)供應主要來自中國,成本控制已先天不如臺灣;廠房、人員、專業認證投入一切都是從零開始,如何收回設廠前期大量投資的成本也是問題。最終售賣也是經市場機制調節,競爭結果必然是價格往上攀升,若勉強壓低售價則換來蝕本收場。
生產口罩應時應急的一窩蜂,除了反應遲緩、效益低下、售價高昂以外,後續會否一陣陽春後因產能過盛而消失,更是問題。政府事後願意認證產品合格嗎?公營機構肯主動採購本地生產口罩嗎?會有政策工具扶助他們建立本地的醫療產業嗎?大家心中都有答案。
***************
這篇主要是呼應鄭立 Cheng Lap,順道回應一眾將口罩生產看得太簡單的人。